龙年新春,空气中的烟火味依然浓郁,研发ChatGPT的OpenAI又丢出了一个王炸——全新发布文生视频模型Sora,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革命再次震撼世界。
当前,2024年全国两会已拉开帷幕,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成为热点话题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聚焦人工智能给教育行业带来的变革,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抢抓机遇、防范风险、培养人才提出建议。
一、抢抓机遇
抢抓人工智能战略高地赋能产业创新
当前,中国正在抢抓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建议,要抢抓人工智能战略高地和发展主动权,赋能各领域产业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副总经理贺晗表示,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加快拓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应用场景,对促进人工智能更高水平应用,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民进中央在《关于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提案》中建言:提升教师队伍利用人工智能创新教学的能力。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并保持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批判性和选择性;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推动师范类高校开展专题研究,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设计专门课程,提高人机协同育人能力;教育部门开展与人工智能伦理相关的评估、规约制定和教育培训,帮助教师在将智能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遵循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伦理,同时加强对学生技术伦理的价值引领。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还建议:积极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科技向善、持续健康的发展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应更加关注教育价值、目的和意义,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关注学生认知过程、学习陪伴、成长发展等,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和社会能力;鼓励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丰富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引导研发重点指向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破解教育难题和机制创新为导向,构建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与新机制相结合的解决方案;设立研究专项,整合教育、科技、产业三方力量共同制定智能教育产品的规范标准,并不断迭代升级优化;鼓励开展区域性创新行动,开展典型应用试点,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先行先试并积累经验;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教育学科的交叉研究,探索人工智能融入教育领域的伦理规范;加强进入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评估和测试,以确保其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可解释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可控的范围内实行容错纠错机制。
二、防范风险
加强风险监测机制建设
人工智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不少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闵卫东表示,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建立起相应的数字之“盾”,拉紧人工智能的“缰绳”。目前部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内容无法用肉眼识别是虚拟还是现实,就应在数字技术层面加快识别AIGC内容的研究,能够做出智能判断,防范相应的风险。
民进中央在《关于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提案》中建议:规范应用,加强风险监测机制建设。加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规范性文件,加快制定教育隐私数据采集等相关技术标准;通过建立准入制度正向引导、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加强监管,避免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分析模型对教育教学产生误导,为积极拥抱智能教育提供明晰的边界与坚实的技术保障;明确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研究成果与应用产品的使用要求、责任划分与归属,规范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产品的使用者与提供者的行为。
政策引导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规范使用
国投智能董事长滕达作为企业代表参与建言:建议加强人工智能监管,确保科技向善。他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数据采集、治理和开放的安全合规,完善相应的安全标准、技术手段和管理能力;构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积极开展大模型安全评测、伦理安全研究和备案上线机制,细化人工智能伦理和规范,确保科技向善;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实现行政监管、公司治理与行业自治相结合,坚持技术和法制并举,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建议,应该尽快推进人工智能法的制定和出台,以人工智能法及配套的监管工具为核心,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技术法律体系。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建议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版权保护,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相关立法,明确人工智能领域版权保护的原则性问题。二是充分发挥行业政策、国标、行标等“软法”的作用,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版权保护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三是建立人工智能开发者与权利人组织良性对话机制,推动国家权威机构监管的正版语料数据库建设。四是加快落实人工智能领域版权保护多方主体责任,构建行政主管部门、人民团体、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业协会以及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等多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三、培养人才
加强人工智能培训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今年两会建议有关各学科应引入人工智能的通识教育。“生命科学的、化学的、制药的、物理的、材料的各个领域,都应该要把人工智能通识课引入进来。”刘庆峰说。
2月27日,南京大学宣布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在全国高校首开先河。该课程将作为每一个南大学生的必修要求,在2024年秋季学期针对全体新生正式推出。南京大学将建设“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以1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为基础,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与伦理三个维度开展教育教学,并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我国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尚存在短板,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财经大学教授方明建议,着力推进高校加强人工智能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引导推进高校加强对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和技术的教育,设置和融入人工智能课程知识和实践项目,构建学生智能素养,加大投入建设相关教学资源和实践环境,培养学生智能时代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CEO雷军表示,从长期趋势看,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剧增长,以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技术水平来看,特别是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因此雷军建议,将人工智能纳入教育培养体系,一是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大对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投入,加强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扩大教学力量,拓展更多专业,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综合型人才;三是鼓励大型科技企业和社会教培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训,以适应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快速迭代、人才需求量大、应用广泛的特征。结合人工智能人才的供需情况,灵活培养多元化人工智能人才,满足当前各领域对人工智能应用型需求。(文章摘自微信公众号:CNKI高校智者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