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谈“人工智能+教育”
发布部门: 智慧教学   发布时间: 2025-03-18   浏览次数: 1083

一、智能技术要赋能“新硬实科技”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雷: 

继去年全国两会提出“加快智能技术领域向‘硬科技’发展”等建议后,今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雷,打算联合几位科学家,继续围绕“发展空天仿生智能技术、赋能‘新硬实科技’”深化建议。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是热门词汇。经过调研,郭雷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的“新”和硬核科技的“硬”。今年,他进一步把“新、硬”的概念拓展为“新、硬、实”,强调创新理论和技术要更好地为实体经济作贡献。

郭雷表示,今年是北航的“数智赋能年”,目标是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领域,自己提出的“发展空天仿生智能技术”的建议,也就是要传感器、执行器和航空航天器更聪慧、更睿智,能够“脑聪、目明、手巧、身健、群智”,像鸟一样御风而行、乘风而行。郭雷说,推动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服务于包括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实际应用场景,为国防安全、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作更大贡献,是现阶段我国发展人工智能亟须探索的道路。

郭雷一直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从事原创性理论和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贴合,重视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他表示,这既是自己对自身科研工作的要求,也是在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中,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责任。

“全链条创新要加强‘有组织科研’,创新科研生态,要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既要有源于实践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也要有关键技术突破和工程应用开发,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郭雷高兴地说,过去一年,自己团队里的年轻人不仅有原始理论创新,更有仿生复眼、智能导航系统、仿生无人机等技术和硬件,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

二、加强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打造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全链条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建议,加强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将更加紧密,这也意味着该领域对具备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需求更加紧迫。

如何让我们需要的人才“破土而出”?必须靠教育为人才成长筑牢根基。去年年底,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未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还需尽快构建起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出普适化教学资源。这将有利于培育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跨学科思维,为人才的涌现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此外,还应着眼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生态的全链条打造,为创新人才尽早接触科技前沿成果创设条件,引导他们大胆开展创新性研究。

三、加强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 

建议扩大“强基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覆盖面,加大本硕博直通力度,缩短学生学习年限,支持青年人才在30—40岁黄金期产出成果。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特点,开展硕博士学位论文环节的评价改革,鼓励以企业产品、应用场景、原创算法等成果作为学位论文的替代选项。建议教育部门委托相关高校和领军企业就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先进制造设备和企业核心技术资源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四、让职业教育搭上人工智能“快车”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马玉霞: 

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答题”,这也是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玉霞调研的重点。

在工作中发现线索,在调研中寻找答案。一年多来,马玉霞利用赴河南、陕西、广东等地职业院校考察交流的机会开展调研。她发现,河南省内49所职业院校中,只有几所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未开设的学校普遍反映存在师资缺乏、课程内容设计困难等问题。与此同时,一些院校的教学资源相对落后,难以跟上技术快速迭代的步伐,比如缺乏专用人工智能训练服务器、工业机器人仿真平台等必要设备。

结合调研期间的思考,马玉霞拟向全国两会提交“在高职院校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建议,呼吁设立“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专项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开展硬件采购、师资培训及课程开发,指导制定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标准体系,鼓励头部企业与院校共建“AI工坊”等。

好的建议离不开扎实的调研。这些年,马玉霞一直在路上,围绕职业教育的痛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结合调研,她还提出了“关于尽快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等建议,有的还在近两年出台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中得到了体现。

“近年来,全国上下对职业教育发展前所未有地重视。我希望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履职,及时反映行业问题,积极推动问题解决,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马玉霞说。 

五、全面培育“新时代工匠之师”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 王劲松:

人工智能时代,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创新培养十分重要,建议专门设计“人工智能+工程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从教师到学生、从理论课程到工程技术实践,人工智能与工程学科专业结合,全面培育“新时代工匠之师”。希望能够把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融入相关学科领域,注重数据要素的重要作用;与头部企业沟通协作,建立产学研“握手”通道,共同搭建好“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平台;争取发挥职业教育体系优势,做好更多的示范性、标杆性项目,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多人才支撑。(文章摘自河南教育信息化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