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自:费建翔,刘丙利,党同桐.何以拥抱: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5,(5):32-41.
摘要: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是技术融入教学的首道门槛,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发展。现有研究多从技术理性的单一视角探究,而个体决策受理性与感性共同影响,故亟待从理性决策与情感抉择的双重视角对采纳意愿进行探究。基于此,文章依据扩展式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和情感依恋理论,构建了兼具理性与情感的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通过对256份高校教师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系统审视了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揭示了“黑箱”机理。研究发现,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受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安全性、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情感依恋的显著影响,其中受情感依恋的单因素影响更大;行为态度在扩展式技术接受模型各要素影响采纳意愿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情感依恋在感知安全性与采纳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据此,文章针对高校教师教学提出建议,以期提升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助力教师教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引言
人工智能的诞生、发展及推广加快了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速度,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AI与教育:给政策制定者的建议》(AI and Education: Guidance for Policy-Makers)和我国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路径。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概念界定可分为“科学技术说”“思维能力说”“交叉学科说”等,本研究从科学技术的视角探究人工智能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及影响因素,具体意指推动高校教学智能化、提高教学效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备课授课、教案辅助生成、匹配性教学资源搜集等方面的应用。对于人工智能与高校教学实践,现有文献聚焦精准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赋能范畴,教学数据泄露、数字鸿沟加剧等风险挑战,以及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人工智能教学环境优化等具体路径,但缺乏对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现实状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深入探究。
技术接受模型与计划行为理论是研究技术采纳的经典理性理论。在教学领域,有研究者基于整合技术接受理论,探讨了中小学教学中人工智能采纳的影响因素;有研究者应用技术接受模型,研究了在线教学持续使用意愿、教育游戏接受意愿决策等;有研究者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探析了非公费师范生从教意愿决策等。总的来说,教学领域中的技术采纳意愿研究主要关注理性影响因素,较少纳入情感作用。然而,个体决策是理性与感性的共同作用,因此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研究理应考虑情感因素。教师人工智能采纳意愿关系到教学质量,亟须全面、系统地剖析其影响因素,为此本研究从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角度推演研究假设,构建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探索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的现实样态、影响因素等,以期提升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助力教师教学发展。
一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1 技术接受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
技术接受模型作为经典的理性行为理论最早由Davis提出,后用于解释和预测个体对技术的采纳意愿,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和适应性。目前,该模型已被应用于研究个体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纳问题。该模型最初包含两个因素,分别是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指出用户在决策使用某项技术时,会着重考虑技术安全问题,如在食品管理领域,感知安全性被纳入研究,形成了扩展式技术接受模型。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前沿技术缺乏稳定性,高校教师对其安全性非常重视,因此本研究尝试参考添加了感知安全性的扩展式技术接受模型,分析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以改善技术接受模型的结构弹性和对复杂现实的适应性。
感知有用性是指使用者主观认为某一特定技术为其工作效率带来的提升程度。具体而言,高校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感知有用性体现在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有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接受意愿,对从线下到线上教学方式转换的采纳意愿也受感知有用性的正向显著支持。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感知有用性与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呈正相关。
感知易用性是指个体在使用特定技术时感受到的容易程度。基于研究情境,本研究将该定义拓展至高校人工智能教学过程中,意指教学中无须付出过多时间和努力便可熟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方法。路径依赖理论强调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制度变迁等均存在惯性现象,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换言之,高校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具有陌生感,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的易用性感知能够缓解陌生感,进而影响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有研究发现,教学游戏感知易用性显著影响高校教师对教学游戏授课方式的采纳意愿。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感知易用性与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呈正相关。
安全性是技术系统、在线平台等数字技术保障利益相关者信息及其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承诺。感知安全性是指使用者对技术系统或平台等提供技术使用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感知。安全问题与技术使用休戚相关,对使用过程和结果都会产生不确定的影响,进而侵蚀使用者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信任,最终影响其使用体验和采纳意愿。具体而言,由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涉及教师和学生的基本信息,并包含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学情表现等隐私信息,教师担心进行人工智能教学后,会因数据脱敏不完全带来信息泄露、数据滥用等风险,因此人工智能技术感知安全是研究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有研究证实,技术的安全性感知影响使用者行为采纳,进一步来说,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过程受技术安全性的影响。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感知安全性与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呈正相关。
2 计划行为理论与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
基于对理性行为理论的修正和补充,计划行为理论得以提出。作为研究个体行为意愿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意愿通常受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观规范是指个体行为决策受社会环境压力的影响;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实施特定行为的全部感觉和评价;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实施某一行为时,对自身掌握资源和所遇阻碍因素的主观认知。就人工智能教学技术而言,影响技术采纳的主观规范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等重要主体对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评价,进而产生对教师是否采纳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环境压力;行为态度强调教师采用人工智能教学后对于教学效能、课堂吸引力及自身价值提升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强调高校教师在人工智能教学中获取人工智能教学技术资源的难易程度及对该过程中阻碍因素的认知。有实证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采纳程度受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及知觉行为控制的显著影响。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主观规范与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呈正相关(H4),行为态度与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呈正相关(H5),知觉行为控制与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呈正相关(H6)。
根据扩展式技术接受模型,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人工智能技术有用性与易用性的充分感知,能够使其充分发挥人工智技术的优势和特点,便于提升教学效能,以获得学生及同事的正面评价,进而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更加正向的态度;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人工智能技术安全性的感知认同,会削减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担心程度,从中获得信任感,并对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正面评价,进而对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态度更为积极。由前所述,感知有用性、感知安全性等影响行为态度,而计划行为理论指出行为态度影响采纳意愿。此外,有研究证实,高校师生的图书馆感知有用性会通过行为态度影响其借阅行为意愿。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7:行为态度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安全性与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采纳意愿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3 情感依恋与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
关于使用者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情感研究是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体现技术效率的同时兼顾温情。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题聚焦两者的关系类型、形成机制及影响结果。其中,情感是使用者行为意愿决策的重要因素,并提供认知与功能支持。因此,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采纳意愿这一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理应考虑情感的影响。情感依恋作为情感中的重要方面,重点指向个体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情感纽带关系。使用者采纳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正是两者进行情感交互的过程。然而,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采纳研究对此提及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关系类型中的情感依恋纳入研究范畴。
情感依恋由英国心理学家Bowlby基于依恋理论提出,最初用来解释婴儿与养护者之间的亲密联系,后来被引入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社会学等领域,强调使用者与使用对象之间形成的涵盖认知、情感特性的情感纽带和行为反应。具体到高校教学领域,高校教师作为使用者,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情感依恋的作用关系可以转化为高校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充满认可和喜欢的感情关系。
现有的情感依恋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①形成机制方面,情感依恋是使用者与技术之间的情感纽带,技术通过提供愉快的经历、强大的功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在获得良好使用体验的过程中使用者逐渐建立对技术的信任并产生一定的情感,进而表达出对技术产品的采纳意愿。情感依恋之于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可阐释为教学过程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产生高效便捷的教学体验,使高校教师逐渐信任技术并对其产生情感,表现为教学过程中对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的提升。②作用机制方面,使用者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情感因素,有助于其对该技术获得更强的感知,在采纳意愿方面更容易接受。换言之,高校教师对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情感依恋,会影响其对技术的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和安全性感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采纳意愿。有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情感依恋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Apple Pay使用意愿。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8:情感依恋正向影响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
有研究指出,情感依恋具有调节人们感知效用的作用,即使用者的感知效用会因情感依恋的出现而发生改变。例如,情感依恋的加持调节了有用性、安全性等感知,导致即便某项技术存在一定的瑕疵,使用者仍会选择该技术,甚至愿意付出溢出代价。由此可以推测,在高情感依恋的影响下,高校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教学的认知效用会发生改变,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即便人工智能技术在某一方面存在瑕疵,其仍会被教师使用。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情感依恋正向调节智能支付技术使用者的体验感知与技术采纳意愿。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9:情感依恋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感知安全性与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构建了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二、研究结论
1 研究讨论
依托扩展式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和情感依恋理论,本研究构建了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通过对256份高校教师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剖析了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结果发现:
①扩展式技术接受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安全性均正向影响采纳意愿,且感知安全性的影响最大。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学生等使用者较为关注前沿技术的安全性问题,这契合人工智能教育亟须解决安全性事项的已有结论。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控制行为均正向影响采纳意愿,其背后折射出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纳逻辑受周围重要他者、个人价值观点以及获取技术资源的难易等影响。同时,情感依恋作为感性因素正向影响采纳意愿,且在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中处于重要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研究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技术教学采纳意愿时,应重视情感因素对技术采纳的影响,换言之,技术不仅需要冷理性,也需要热情感。
②行为态度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安全性影响采纳意愿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高校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有用性、易用性、安全性的感知可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便捷,并得到较多的正面评价,给教师带来了教学成就感,进而使其对在教学过程中采纳人工智能技术的态度更加积极,即源自教师内心的态度关系到其对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纳意愿。
③情感依恋在感知安全性与采纳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采纳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有用性、易用性较为明确且较易感知测量,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还不稳定,情感因素容易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的安全感知,而不易影响较为明确的有用性、易用性感知。这与恐怖管理理论相契合,即个体越是面对不确定性、不明朗的客体,其行为决策一定程度上越容易受到情感的左右。
2 提升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的建议
(1)构建人工智能技术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技术有用性、易用性、安全性感知的基础,是人工智能教学技术的质量。换言之,只有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教学技术,才能产生优异的技术感知,进而影响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为此,从需求侧来看,应将教师的教学需求纳入技术质量的考量范围之内;从供给侧来看,应聚力开发更加智能、安全的人工智能教学技术,实现技术质量的供给侧提升。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指导,尤其应规避部分年长教师因人工智能教学技术不熟练而出现的畏惧心理。
(2)强化人工智能教学技术的环境与资源支撑
本研究发现,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等社会环境均影响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个体-情境交互理论指出,个体决策行为受外部情境氛围的影响,换言之,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受校园人工智能技术环境氛围的影响。为此,应通过制定常态化的人工智能教研活动制度,确保高校人工智能教学环境的规范性与保障性;同时,应提倡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课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料准备、课中学生与大模型之间的交互设计、课后教与学的数据评价,重塑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教学理念。本研究还发现,获取人工智能技术资源的难易程度、获取人工智能技术知识的控制能力等知觉行为控制因素也对高校教师教学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意愿具有一定影响,这意味着需要强化人工智能教学技术的资源支撑,丰富可供教师实施人工智能教学的数据资源平台,通过加强教师与技术的沟通和交流,为高校教师教学提供“有米之炊”。
(3)完善人工智能教学技术的情感设计
社会人假设指出,在决策行为方式时,人们更加重视社会关系的情感维系。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策是否使用人工智能教学技术时,并不仅仅局限于理性思考,也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情感依恋是高校教师人工智能采纳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情感纽带的强度越大,教师的采纳意愿就越强烈。为此,应从设计、使用等环节考量高校教学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情感化程度,沿着技术美学和具身体验两个理论向度,再造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情感体验方式。此外,应建立高校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情感互动,研发辅助教师教学的智能体,将教师的知识、行为、理念作为数据,培育适合其教学的大模型,使其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增进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情感关系。(文章节选自现在教育技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