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DeepSeek落地生花,“超低成本”“开源驱动”“创新训练”和“本土AI”这些关键词迅速点燃了全球热情,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回应了DeepSeek热潮并表示,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对社会提出了特别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对教育,所以它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
“原本高校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规模化应用是一件很宏大的叙事和场景,需要专业的团队、强大的GPU算力、高额的预算、大量的算子。但DeepSeek-R1的横空出世、全面出圈,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和应用生态。”郑州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张子蛟表示。
可以说,DeepSeek一下子加速了高校应用人工智能的节奏与步伐。这得益于DeepSeek在高校部署的诸多优势:既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实现定制化开发,满足多样化的教育和科研需求,又在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方面表现出色,真正可以实现“功能齐全、用得安全”。
那么,目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在高校中的实际部署和应用情况究竟如何?为学校信息化部门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又该如何逐一攻克?未来,高等教育又能在AI时代开出怎样精彩的“潘多拉魔盒”?……这些问题都在等待我们解答。
一、DeepSeek带来高校应用的百花齐放

如果说,2022年ChatGPT的诞生是推开了全球高等教育走向AI的一扇窗,那么2025年DeepSeek的出现则是真正推开了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智能化的那扇门。
2月以来,各地高校响应及时,对部署DeepSeek满血版展现出高度的热情和行动力。春季学期伊始,国内就有部分高校率先完成了DeepSeek满血版的本地化部署,成为第一批吃到螃蟹的学校。东南大学是国内最先完成部署的高校,早在2月16日就上线了本地服务,是全国高校首创的基于全自主技术栈的AI基座。
“春节期间,DeepSeek走红之际,我便在家开始了体验与研究,成为DeepSeek七天内突破一亿用户的其中一员。我也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将这项新技术快速引入校园,以更好地服务师生。”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总工程师张紫徽介绍,学校开学首日,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便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及多家企业,举办了“懂浪漫的浙大先生”发布会,探讨基于DeepSeek与Carsi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2月20日,部署了DeepSeek的“浙大先生”平台正式上线,首日用户数突破20万。目前,日活跃用户数维持在约10万人的水平。
“华南理工大学为进一步培养师生AI思维和使用AI的能力,迅速行动,基于学校‘成务’科学计算平台成功完成满血版DeepSeek-R1(671B)和32B蒸馏版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华南理工大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陆以勤介绍,在校园网内,师生可以无限次地免费体验满血版DeepSeek,彻底告别“服务器繁忙”的困扰。相较于蒸馏版,满血版模型力求为广大师生提供更高性能、更全功能的服务,支持复杂逻辑推理与长文本深度交互,以及与私有知识库融合,为教学科研提供定制化能力。
各大高校之所以对部署DeepSeek充满热情,主要是因为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表现优异,同时训练方法有了突破性创新,有效降低了算力资源依赖,极大削减成本。总之,性能强大且经济实惠,非常适合高校的实际需求。
高校同时也意识到,AI技术本身不是万能的,如何用好AI、服务好师生,才是真正应该去关注并解决的问题。日前,北京大学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满血版R1和V3深度适配教学应用场景,向校内多项人工智能应用提供服务,“北大问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
DeepSeek的加入为“北大问学”锦上添花,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智能水平和用户体验。这款AI辅助教学系统不仅是北大学子的24小时智能答疑助手,更是高校智能教育的一次大胆探索。同时还引入了“AI+人工校对”机制,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当时我们测试了多个国内外大模型,包括GPT-4在内,但DeepSeek在数学推理和代码能力上表现非常出色,成本也低。没想到一年之后,它真的成为了国产AI领域的一匹黑马。未来,我们也会继续优化模型,不断更新底层技术,以保持师生的使用体验。”北京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学期伊始,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学校“交我算”智算平台资源,向全校师生全面开放DeepSeekV3/R1使用,并且着力建设新一代AI应用平台。已面向校内师生提供二十多个服务教学、科研、办公和管理服务需求的通用AI工具。其中HI+AI课程按照“以人为本(H,human)的启发式(I,inspiration)AI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和学习体验上进行创新,推动自适应学习,最大化激发学生潜能。
可以说,以DeepSeek为代表的新型AI技术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新三年的开局赢得开门红,也为AI赋能高校的螺旋式上升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二、Agent热潮席卷高校
DeepSeek在Agent方面的技术优势,掀起了全民应用Agent的热潮,也为高校智能化发展带来了新启发。据了解,国内外大量基于DeepSeek构建的Agent实例,都证明了其在性能上比其他模型表现更好。
“基于DeepSeek的Agent探索是因为单个Agent对算力资源要求急剧降低,使得个人和单位创建Agent成为可能,Agent+知识库,可以形成能够‘理解’自己的贴身助手,有助于个人学习、教学、科研和各个方面的能力提升,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孙秋瑞表示,Agent按照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选择本地部署或云化部署,一方面解决个人数据隐私担忧,一方面解决算力成本问题。
“以Agent作为关键组件,结合DeepSeek大模型所提供的核心能力,能够更为高效地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浙大先生’平台,是以低代码形式快速实现垂直Agent定制开发应用的平台。我们将DeepSeek与‘浙大先生’进行深度整合,采用Agent驱动的方式来推进校园的智能化升级,是我们深思熟虑后的决策,也是我们所做的一个重大的数字化转型战略调整。”张紫徽表示。
他进一步介绍,学校还利用DeepSeek对现有的系统进行了升级,特别是将其集成到“学在浙大”平台中,以往建成的信息化系统将继续作为基础架构,但与师生互动的界面将完全转变为Agent的形式。这意味着学校将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基于DeepSeek模型的智能问答对话服务,以全方位优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师生教学环节,从而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
借由Agent,高校在管理服务方面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全校师生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开创了智能化校园管理的新模式……良好的实践反馈给予高校极大的信心。
“众多学校都有办事大厅,这一场景同样可以借助AI技术得到增强。语音识别和文档理解让填表更智能,重复性审批和内容审核工作可以交由AI来辅助参与,一个个数字员工上岗,显著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姜开达介绍,Agent的应用让“一句话办事、秒批秒审”成为可能。
上海交通大学办事大厅广泛应用AI数字员工,包括银行来款岗、应缴财政岗、增值税款金岗、助研审核岗等多个岗位,提升了速度、质量和业务覆盖面的同时,降低了人力成本。例如,AI数字员工“交小薪”在薪酬审核岗的工作效率是普通人工的数倍,而“交小算”在日常报销岗上的表现同样出色。

上海交通大学多种方式开展AI教学实践经验分享活动
更令人欣喜的是,DeepSeek通过提供平台、鼓励实践、转化成果、征集创意和建立互动学习平台等多种方式,点燃了高校师生主动使用和探索AI的热情。举例来看,“浙大先生”的Agent广场正是师生共创的结果,5000多个Agent聚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属于浙江大学的独特知识体系“大先生”,使“处处用AI,人人用AI”成为现实。
“高校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研究型教师和创新型学生,组织推进在校园规模化落地AI应用,须充分挖掘师生的智慧和潜能,让师生参与深度共建,这也是高校发展人工智能的独特优势。”姜开达表示,通过AI课程建设、AI案例征集、AI大赛组织等多种形式,汇集师生贡献的创意、原型和作品,挖掘出既有想法又有执行力的师生团队,信息化部门再择优提供支持。
三、夯实算力根据地 打好AI持久战
以DeepSeek为代表的新型AI技术的加入,高校及信息化部门在算力部署和业务融合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遍布全国各处的高校信息化从业者在这场AI风暴中,披荆斩棘,真正做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一是以共享之法,破解算力资源不足难题。据悉,部分高校为实现DeepSeek本地化部署投入上千万元,高昂成本令多数算力资源有限的高校却步。“先用带动后用”的思路,以及DeepSeek-R1的开源和共享的特性,使跨校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成为现实。
美美与共,才能真正让DeepSeek成为迈向全教育领域的普遍智能。浙江大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学校依托“西湖之光”算力联盟,整合了本地算力资源和云端算力资源,为DeepSeek部署提供强大支持。全国829所CARSI联盟高校的师生可以通过校园账号登录浙江大学的“浙大先生”平台,免费使用DeepSeekV3/R1模型。
“我们欣喜地看到,‘浙大先生’平台确实为更多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张紫徽介绍,目前,“浙大先生”除服务高校师生,还将服务范围扩展至校友,校友每日使用量也达到了约1万人次。近期,学校还计划为有AI学习需求的中小学开通账号,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教育普惠”的理念照进现实。
“人工智能投入较大,千万级算力平台不算大,各校需求不同,建议依自身情况做好全校规划。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有算力、人才门槛,学校可通过共享校外资源突破本校限制。”陆以勤介绍,华南理工大学依托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算力共享平台,通过广东省教科网和广东省5G教育专网等,向省内其他院校提供DeepSeek后端共享服务,快速实现全省教育系统DeepSeek本地化部署。目前,已有61所单位共享了华工DeepSeek的后端。
充分利用社会算力,与企业、政府展开合作,构建多元化校园算力供需平台,同样是高校解决算力短缺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与本地通信运营商开展战略合作,依托厦门智云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为厦门大学提供了专有的DeepSeek算力支撑;同时,也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以实现学校多元化算力支撑能力。
二是优化部署方案,应对超大并发量难题。“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有些时候,DeepSeek会因用户流量过大、算力瓶颈、带宽限制或模型优化阶段等原因,被迫“歇业”。而对于高校本地部署来说,高并发访问也正是导致服务器繁忙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如何高效利用学校算力资源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这是Deepseek等大模型在高校本地化部署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陆以勤表示,DeepSeek-R1 671B满血版算力消耗大,华工起初投入9台服务器(共36张A800GPU卡)部署DeepSeek后端,用户多时有卡顿,又投入10台(共40张A800GPU卡),总计19台服务器(76张A800GPU卡)。因现有算力无法支撑所有应用使用满血版,华工还部署了高性价比的DeepSeek-R1 32B蒸馏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版本,特别是在满血版繁忙时可切换到蒸馏版。
他进一步表示,学校可以进一步对用户的应用场景进行分级分类,基本原则就是通过本地化部署大模型,按需提供服务,重点支持科研应用和数据需要在校内使用的场景,优先处理业务系统调用,并满足模型微调与蒸馏,对于普通应用,可以引导使用社会资源,以最大化发挥本地部署的优势。
三是多元协同,打好AI持久战。AI应用的落地是长期工作,从各级领导到一线工作人员都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真正有效地发挥AI优势作用并落地于高校,离不开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长期深入的参与。
尽管热潮汹涌,但也不乏冷静的思考和声音。“我们需要针对高校的真AI需求,进行系统化思考,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手段,着眼于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寻找最优完整解决方案。”姜开达表示,在这其中,非AI环节往往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也需要各部门互相配合,业务需求分析、模型选择和部署、数据准备和清洗、AI智能体编排,持续调优和反复试错,最后完成从能用到好用。
高校信息化系统建设与AI的创新融合,是信息化部门面临的另一大挑战。“从提升教学效率到优化管理流程,从促进科研创新到增强校园信息化服务体验,AI赋能的优势正不断凸显。然而,挑战也随之到来,如自动化流程中的责任归属、数据隐私风险以及伦理道德困境等,这些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与解决。”厦门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信息安全部主管领导郑海山表示,尽管前路漫漫,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完善,人工智能与高校信息化系统的深度耦合将指日可待。
“还要思考业务场景能否持续地被AI赋能,信息化部门对AI的理解决定了学校使用AI的能力偏好,这为信息化部门带来压力,建议找准业务切口,进行精准匹配,比如可以从教学、科研拓展到社会服务等多层面的尝试,做好充分准备。”张紫徽告诉我们,选择相信,充分相信AI技术会为我们带来很大的变化,很多目前面临的问题都会随着实践的深入迎刃而解。
“当汽车诞生时,无需与之赛跑,而应考个驾照。在AI时代,不需要思考人类是否会被替代,而应在充分了解AI的基础上,学会驾驭、使用AI。”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陈文智的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脚步走向AI,以更加有力的臂膀去拥抱AI。(文章摘自中国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