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场域从物理校园向虚实联动的数字孪生空间延伸,知识体系从线性学科结构向动态智能图谱进化,培养模式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塑造”的范式跃迁……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助力下,高等教育正在迎来新一轮的重要转型。日前,作为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的一部分,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主办、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希沃)承办的“数智共创人才培养新生态论坛”在长春举行。围绕数智时代人才培养新范式,与会嘉宾达成共识:在“人机共教、虚实融合”的教育新生态中,高等教育需要培养既精通专业领域、又具备AI素养、更能跨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一、数智赋能构建人才培养新生态
“AI正在广泛渗透至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重新审思AI技术环境下的教育问题,探索建设更加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三女牙提出,在AI驱动下,当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新场景、新教学。一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其表现为“知情共育”教学、混合现实课堂、群体智能学习三大创新模式。二是学习方式的升维。一方面是AI的参与加速实现了从“记忆—应试”到“提问—创造”的认识增强;另一方面是AI模型可以自动分析学习数据,提供更精准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创造更加有趣味、有效率、有个性的学习情景。三是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AI与教育研究互促互进,AI强化人类认知与计算能力,而人类在回路(Human-in-the-loop)反哺AI。
刘三女牙进一步表示,教育不是被改造的对象,而是驾驭AI技术的舵手。教育者必须学会与AI协作攀升文明阶梯,才能找到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教学提质增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教育强国建设增添源源不断的动能。
“如何借助数字技术重构人才培养生态,是教育领域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监事长孙维杰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生态,为加速推进人才培养路径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应对国际发展变局,可从四个路径进行思考。一是坚持以数字赋能为战略牵引,构筑人才培养新生态。要构建多层次、一体化、全覆盖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分析研究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二是坚持以数字素养为重要基点,锻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要以一盘棋的战略思维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基本框架和持续性支持体系。三是坚持以数字融合为核心底线,深化扩展产教研融合的新边界。以数字融合重塑协同目标,以数字技术整合优质资源,以数字平台创新协同机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四是坚持以数字驱动为创新引擎,通过一系列数字化基础设施和“AI+教育”场景化的应用推动教育数字化的体系重构,为个性化、智能化、人性化开展教学科研及校园治理等提供有力支撑。
二、聚焦产教融合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今年4月, 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参与的半程马拉松赛事在北京举行。“人机共马”不仅实现了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的重要突破,也加速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产品迭代和大规模应用落地。“智能机器人至少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感觉要素,用来认识周围环境状态;二是运动要素,对外界做出反应动作;三是思考要素,根据感受要素所得到的信息,思考采用什么样的动作。”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提出,数智时代培养具备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当前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提高其自我学习能力是关键。这不仅对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数智时代,我们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特别是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振友表示,为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升级,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特色培养为根本,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交叉、创新创业、湾区协同等“5I”并进的路径,构建新工科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他提出,要坚持“守正创新”,强化战略人才支撑:守正,即坚持产教融合之长,在专业设置上对接产业布局设置专业,企业参与共建课程体系,在教学场景上实施一二课堂结合,通过多维能力评价实现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创新,即把握科技产业之变,通过专业、课程改革将AI融入育人体系,并将AI用于教学监督、质量评价,以实现优化育人过程。
面向未来科技,如何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王振友表示,高校要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高效、实践导向的AI教育体系:一是构建AI教育平台,通过开发一站式在线学习平台,集成AI课程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二是制订师资培训计划,定期举办教师培训工作坊,提升教师AI教学能力,鼓励创新教学方法;三是深化校企合作项目,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引入实战案例,增强课程实践性和就业导向;四是推动学生竞赛与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情,促进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
“回归教育的本质,我们认为‘技术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希沃总裁张凌表示,希沃的教育数字化解决方案已服务于全国2600多所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希沃不仅是技术创新者、数智化迭代推进者的角色,也应成为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伙伴。近年来,希沃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针对高等教育育人特点,基于希沃教学大模型,发布“1+5+N”方案架构,通过一个希沃智慧教学管理平台,深度链接教室空间,为学校创造新型N类教学场景提供全面数字化升级,让每位师生都可以享受AI的便利,激发他们创造的可能。
三、培养范式变革 助力教师教学能力进阶
当前,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教育模式产生深刻影响,教师正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转变。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组织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提出,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融合,创新人工智能时代师范生培养模式。
“当前,师范教育存在培养体系待更新、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缺乏人工智能素养等问题。”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会霞表示,新师范专业应具备四个特征:一是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相互融合;二是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三是技术驱动的教育变革,掌握人工智能测评、自适应学习系统等应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四是就业导向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教育技术设备和平台,增强就业竞争力。“我们需要重构师范生培育目标,使其具备AI应用能力、跨学科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终身学习与适应能力。”
2024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发布教师教育大模型“智元课堂”1.0;2025年5月,“智元课堂”2.0发布,通过类人学生智能体、课堂自然互动、教学智能反馈等功能,实现真实课堂中的“看”“想”“动”“育”“评”等环节,有效解决了师范生培养缺乏教学实践场所及有效指导的问题。“我们在2.0版本的9个学生智能体中,赋予了其不同性格特点、能力与认知差异等真实特征,如淘气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性格内敛的学生、性格外向的学生以及‘优等’生、‘学困’等。”上海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与超算中心主任王龚介绍,借助AI技术,师范生培养实现了突破,智能教学辅助系统提供个性化指导,虚拟仿真技术搭建模拟真实课堂场景,智能体学生能给予师范生与该年龄段学生相符的真实反馈。这种虚实结合的培养模式重塑了师范生培养体系,提升了师范生实践经验和数智素养。
为进一步推进师范生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发展,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现场,AI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方案引发众多关注,借助希沃白板、智能录播、“学生智能体陪练”等软硬件,师范生可以在模拟课堂教学,快速获得由AI智能分析的教姿教态、语言表达、板书技能等详细建议,通过充分试错和反思性成长提升教学技能。希沃副总裁黄逸涛表示,近年来,希沃持续助力教师教学能力进阶,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未来,希沃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携手教育合作伙伴,围绕强师计划和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提升师范生数字素养与教学能力,落实强师项目,助力数智教育高质量发展。(文章摘自在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