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概况
1.课程定位
厦门大学《国土空间规划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具备“GIS+”创新理念,适应“国土空间规划”行业发展之需,能融通运用“空间信息前沿技术”解决国土空间规划现实问题,富有国家安全、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建筑类新工科人才。
2023年,本课程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正高组一等奖。
2.课程发展历程
本课开课于2009年,经历了三阶段发展。团队在线上资源、新工科改革、教材编写、虚拟教研、思政融合、元宇宙教学、知识图谱等方面,进行了多元探索。
目前着重重构知识图谱,融合立体资源,赋能教学创新。
图1:课程发展历程
二、知识图谱构建
1. 知识图谱整体重构,促进渐进学习
本课程在“GIS+软件操作” 传统篇章的基础上增加了“GIS+空间思维”“GIS+数据获取”和“GIS+创新应用”三个篇章,构成了“GIS+”完整的知识图谱体系,有助于学生“能动脑”、“能动手”、“能动心”,促进学生渐进学习。
图2:知识图谱整体重构
借助超星知识图谱平台,本课程四个篇章的279个知识点进行了有机关联,可以实现多尺度的可视化表达。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行业应用需求,可以进一步梳理出问题图谱,包括基本问题、组合问题及疑难复杂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加针对性的学习。
图3:问题图谱示例
2. 知识图谱关联资源,促进自主探索
团队将线上慕课、虚仿项目、教材专著和案例库等“四新资源”,有机融入知识图谱,提高了本课程的“两性一度”。数字化的立体资源,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助力学生挑战高阶性和前沿性问题。
图4:知识图谱关联资源
以“可达思维与句法分析”这一章为例,关联了慕课资源、数据资源、课堂讨论、思政讨论、教材资源、虚拟仿真、专著资源和章节测试,使得每一章节的学习,能够促动同学“动脑、动手、动心”。
图5:知识图谱关联的资源示例
3.知识图谱融入教学,促进全面混合
本课程开课11周,其中有5周时间为线上学习周,6周时间为课堂教学周。每周教学内容包含了思维训练和对应的GIS技能掌握,搭建了“新时代需求”与“新技术满足”的桥梁。
课堂教学采用0-PIRTAS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课前开展充分的慕课、教材、专著的自主探索,课堂中学生开展充分的学习反馈、交流互动和思辨能力提升,促进同学先学后教,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课程思政既包括每周的有机融入,也包括了创新案例分享中的集中研讨。
图6:知识图谱中思政知识点示例
知识图谱有效推动了精准化课程教学、个性化探究学习、智能化资源推送、全面化学习管理等,促进翻转课堂更高效达成。
图7:测试智能推送学习资料
图8: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
三、未来规划
基于超星知识图谱系统,形成了知识图谱驱动的内容重构和资源匹配,实现了本课程阶段性数字化升级目标。
未来,团队将以“国土空间规划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石,依托知识图谱建设经验,进一步对“建筑遗产保护专题”“空间人文社会GIS”和“环境行为学”等课程进行重磅升级,推动“面向文化遗产保护的数智技术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建设。
图9:知识图谱促进虚拟教研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