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教育的“新质生产力”?
发布部门: 智慧教学   发布时间: 2024-05-13   浏览次数: 695

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各级政府全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中国未来经济,“新质生产力”将起到创新推动的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特征,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中国选择,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我们不得不认识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2035更高水平的育人目标,时代呼唤中国教育大规模孵化“新质学校”,推动工业文明向智能文明转型,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这一时不我待的课题,正在上升为自上而下的全民共识,成为基础教育的“必答题”,而不再是“选择题”。

截止2023年底,中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人口的变化对教育将产生系统性和结构性影响,小班化、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拔尖创新,成为基础教育办学走向的必然追求。

学校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多个变革目标和无数重要问题。但我们认为,一些具备关键影响力的枢纽型、结构化变量,能够增加变革附加值、激活创新潜力、营造“飞轮效应”的核心要素,都可以视为教育的新质生产力。剖析其内涵,教育的新质生产力首先应涉及四个“新”。

一、新技术:延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要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当我们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借大数据支撑教学,用智能产品提升学习效能,教育的深度、广度、可能性被大大延展。

比如:基于脑科学,建构学习力测评工具和指标体系,开展符合大脑学习规律的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基于大数据的数智化转型,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知识工具,让每一位老师都有一位人工智能助手,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

深度而系统的教育转型中,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学校配备思维的脚手架、行动的工具箱,以最少的耗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打开通往高效能创新的“任意门”。

二、新场景:高位赋能学习进化

当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学校的价值——学校不再仅仅是一个“容器”,更是一扇打开师生感知力、创变力的大门。

如今,教育的场景时代已经开启,“场景革命”正划时代地提升着我们的教育想象:场景本身具有学习力,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探索欲、思维链,激活美的学习感受;场景本身也是课程资源,校园里每个小角落都可以赋予更多教育的契机,释放教育价值;场景还能够启动行为、点亮心智,唤醒师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实现场景到场能的转换。

未来学校的根本功能,就是以真实问题场景、游戏化场景、体验式场景、人机互动场景等不同的场景,激活不同的学习内驱力,实现全方位的真实成长。

三、新连接: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

我们知道,人的智能来自神经网络里的“连接”。连接就是学习,就是在重塑大脑。

教育,其实也就是把能够解决成长问题的人与资源相连接。实现教育高质量,今天的学校必须实现“连接改变教育”,包括部门之间的连接、师生之间的连接、学科之间的连接、学习与生活的连接、学校与社会的连接等。

资源有潜力,关键在于是不是能挖掘出它下面巨大的冰山,将现有的资源用到极致,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做到因地制宜的创新,实现聚合效应。

四、新生态:持续输送创新动能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学校的涌现式、规模化创新,则需要好的沃土和生态。

一方面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而不同、自由生长的学校生态。学校管理者要看见学校的核心环节,重视一线问题的真实解决,以更灵活、更有效率、更有温度的行为设计与组织形态,抵抗无序,经历生长,走向卓越。另一方面是高位平衡的区域生态。优质教育的集群式涌现,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区域教育生态重建。

当育人生态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尊重个性又集约高效,学校变革就成为人人都能参与的一场“价值涌现”。(文章摘自微信公众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