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
高校不仅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也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高校如何借力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如何乘东风,迎来创新突破?信息化部门如何抓住新技术契机,做好学校发展后盾?……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思考并解答。
一、新质生产力与高校互促共生
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首次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教育事业与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分别位列第一、第二。要稳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科教体系提供稳固的基础支撑,而新质生产力也为教育事业指明人才培育的方向、注入新的动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深入研究教育强国建设之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要谋划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构建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集聚效应、倍增效应,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筑牢基底。
高校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知识创造、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优秀人才的集聚地,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枢纽和结合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高校是教育事业之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龙头,而龙头作用的发挥,需要高校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所体现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三大特征。
首先,高校在“高科技”创新上具有先天优势,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孵化地。高等教育既是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的高地,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供应地。高校还能促进新质生产力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高校凭借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和技术创新应用,对整个社会都发挥着‘排头兵式’的引领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影响产业、改变业态,进而带动社会整体发展。”清华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小平表示,高校是创新主体,是驱动和应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高校需明确自身战略定位,主动担当起这一使命。
“如何将高校拥有的丰富科技资源、高素质人才和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转化为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动力,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科技创新者、时代奋斗者的共同责任。”南京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处长李千目同时强调。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将会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高效能”。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内资源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能够提升科研水平,为科研创新带来更多的研究方向、前沿技术需求和技术应用场景。
李千目表示,面对新质生产力,我们应重新审视教育、科技、人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思考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教育和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那么,高校该如何进一步发挥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副主任张鹏将其总结为三点:一是凭借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二是运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三是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从根本上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
最后,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是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不谋而合,而数字化转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教育数字化转型正符合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科学内涵。
二、教育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最典型的应用
“高校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推动高校发展,两者在互相驱动中形成闭环系统。”华南理工大学副首席信息官兼网信办主任陆以勤深入剖析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与高校高质量发展互利互促的关系。他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时代生产力的新形态。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之一。新质生产力也会催生新形态的生产关系,其中也包括教育数字化转型。
“目前,在教育事业中,新质生产力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教育数字化,其给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赋予教育更高的效率和更优的质量。”厦门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许卓斌表示,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从以往的追求速度、扩大规模,转变为重视教育质量、培养高端人才。也就是说,要从追求数量和速度,转变为追求质量、深度和效能。
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对高校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治理委员会秘书长沈富可表示,高校需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更是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升级,以此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新要求。
他同时指出,高等教育以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目标,目前还面临资源配置优化、教育质量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技术部门与职能部门、院系协同合作和持续努力。
不难看出,信息化部门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在高校具象化落地的关键环节。“信息化部门在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推动中扮演着桥梁和推动的角色。”张小平认为,信息化部门应为各业务部门的数字化转型起到支撑、服务、保障、推动作用。
总之,教育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发展的关键赛道。下一步,如何将新质生产力有效融入“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中,是高校信息化部门推进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