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教研室是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的新型教研协作平台,其本质是通过数字化工具打破时空边界与组织壁垒,实现教师跨校、跨区域协同发展的专业共同体。“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课程虚拟教研室”项目构建了数字化赋能的跨区域教研新模式,打破时空壁垒,实现跨校资源共享与多样化教研活动。
从2015年开设慕课“人人爱设计”衍生的1500人学习社群起步,到2017年联合30余所高校共建“设计史话”慕课平台,再到2022年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山东大学教授王震亚主持的“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课程虚拟教研室”项目,探索出了一条数字化赋能教师跨校跨区域协作的教研新模式。经过3年建设,“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课程虚拟教研室”已开展200多项线上线下教研活动,链接全国300余所高校,深度参与的教师超1.8万人次。

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课程虚拟教研室工作会议
破壁创新:打造教学研究与共享新模式
“虚拟教研室是跨校跨区域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教研平台。”王震亚表示,“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既可以突破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中的瓶颈,激发教学组织的活力,又能推动教师对专业建设、课程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促进教学创新成果的推广。
在安徽大学鲁红雷老师的“产品符号与语意”课堂上,学生分组进行翻转课堂项目汇报。当这堂课通过“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课程虚拟教研室”实现共享时,场景发生了转变:虚拟教研室创新性地组织了全国超60位教师在线参与,其中20多位教师进行了深度点评。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翻转课堂仅由授课教师点评的局限,既让学生获得多元、专业的反馈视角,也促进了教师间的互动与经验共享。
石家庄铁道大学张增强老师主持建设的“工程设计软件与应用”课程,在构建知识图谱的基础上,配备了专属AI助教,创建包含100多个问题的课程专属问答库,并通过虚拟教研室进行推广。目前“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课程虚拟教研室”已共建14个知识图谱、涉及2358个知识点,上传共享642份教学资源、215份教研资料。
为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全面展示一线教学成果,2022年“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课程虚拟教研室”发起的“百校毕业联展”活动,得到了全国百余所高校的积极响应。王震亚介绍,2023年虚拟教研室还与《设计》杂志合作推出了“全国百校工业设计毕业作品”专刊,通过二维码等应用让毕业设计作品实现在线延伸,充分体现了教育数字化在设计教育中的深度应用。
经过多次组织跨校跨区域的教研活动,虚拟教研室在教研模式上实现了多项创新,打造了教学研究与共享新模式,实现更广泛的教师互动、资源共享以及教研活动的多样化。
2025年,“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课程虚拟教研室”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发起了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及原创性教材建设交流会。活动上,教师们共同探讨了创新教学方式和优质教材的运用,提出了关于教材编写和课程建设的宝贵建议,最终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原创教材选题。王震亚表示:“这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仅帮助教师提升了课程设计的创新性,还为课程整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具体操作路径。”
赋能成长:激活教师专业发展新生态
虚拟教研室建设要发挥教学名师和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的教学发展。近年来,“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课程虚拟教研室”定期举办深度教研活动,围绕不同学科的教学话题展开讨论,既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也能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虚拟教研室展示了成功的教学案例,也激励更多教师参与其中,增强了教师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一是评选年度优秀教师和优秀课程。为了激励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教学创新,推出“年度优秀教师”“年度优秀课程”评选活动。通过制度化的奖励与认可,激励教师持续在教学中保持高水平的投入和探索。二是发挥社区作用,促进教师互动与讨论。利用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围绕不同的教学主题组织了多次有价值的讨论和分享,进一步为教师解决教学困惑,激发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和创新。三是积极推动教学研究项目立项,激发跨校合作。一方面从2022年启动了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申报工作,邀请各高校参与,支持创新教学研究活动;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联合申报各类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借助各自高校的资源和优势,增加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机会,共同推动教学创新与成果转化。
“当前,虚拟教研室通过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成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促进教学创新的重要平台。”王震亚表示,下一步“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课程虚拟教研室”将重点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持续推进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的协同开发与应用,打造跨校共享资源库,提升教学效率并激发教师创新性运用数字工具与方法。二是应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依托智能化平台推动教学个性化、精准化与互动性,鼓励教师运用数字工具进行评估与反馈,从而提升其数字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三是实现数字化育人,推动教育变革。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鼓励教师利用在线平台提供个性化辅导,借助数字教材、智能学习平台等工具,支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互动提升专业能力。(文章摘自微信公众号在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