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
4月27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2025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健全数字人才培育体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如何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找准定位、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成为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请他分享对于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的前瞻性思考以及实践探索。

任友群,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记者:在国家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应当如何将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纳入高校立德树人的整体战略?
任友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人工智能技术正以颠覆性力量重构高等教育的底层逻辑,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教育管理等领域初步实现了精准赋能、跨界融合、智能重构。一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通过分析学生知识图谱,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可视化学习场景,为拔尖学生推送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实现一人一课表的精准供给,使因材施教从教育理想逐步转化为技术现实。二是推动科研创新范式的智能化转型。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科研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学术评价系统通过语义分析、社会网络计算等技术,综合考量成果的理论贡献、社会影响与技术转化潜力,超越传统“唯论文”评价体系。三是推动教育管理体系的智能化重构。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资源配置,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可动态分析区域产业需求、人口结构变化,辅助高校调整学科布局。
在国家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应从思政教育、专业培养、科研育人和师资保障四个方面入手,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思政教育方面,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思政育人体系,开发个性化学习平台精准推送思政资源,借助虚拟现实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场景,实时监测课堂反馈,动态优化教学策略,并建立人工智能学情分析系统,识别学生思想动态,预警认知偏差,辅助教师精准引导,等等。专业培养方面,要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构建跨学科的AI+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知识融入各专业课程。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人工智能应用课程,培养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个性化获取专业知识、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科研育人方面,高校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科研项目全流程,通过人机协同的模式探索未知领域,提升专业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从而在更高维度上锻造学生的科技战略意识,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未来领军人物和战略科学家。师资保障方面,高校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设立专项激励机制,将教师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教学成果、科研项目和创新应用纳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文章原载2025年第1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