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巴渝学者讲座教授邬跃
乔治·梅塞纳说:“科技为人类的选择与行为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但这些可能性也处于不确定中,因为影响很可能超出人类预估的范围”。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传统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重点领域深度融合;要求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明确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开源贡献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将开源贡献纳入学生学分认证和教师成果认定。这表明人工智能教育场景的应用已从局部探索走向系统推进,意味着人工智能推动教师角色转型与能力重构,如果说过去停留在倡导、鼓励层面,那么现在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
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从保护教师权益、增强人的能动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领域提出教师所需具备的五方面十五项能力,包括:“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观念,教师需建立“人与人工智能交互”的正确价值观和态度取向;人工智能伦理,教师需理解、应用并协助调整的基本伦理原则、规章制度、机构法律以及实用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教师需掌握和应用的核心概念和可迁移技能,以便有效地选择、使用和创新设计人工智能工具;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体现教师将人工智能与教学有效相结合的能力;人工智能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明确教师需发展的人工智能能力等。这个能力框架可以看作是对教师人工智能能力的倡导性要求,通过这个框架引导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构能力、转变角色,创新人机协同教学,从知识传授者转向“价值引导者”与“创新启发者”,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活他们的高阶认知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的迭代加速,对教师具备人工智能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紧迫,逐步从“软倡导”走向“硬指标”。今年4月,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与软件学院联合启动“开放原子校源行”,首批试点在清华大学等2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行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推动认可开源成果、鼓励开源共享,首次从制度规范层面将人工智能能力纳入评价体系。其后,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应用指引》,明确将教师人工智能教学创新应用纳入绩效考核;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要求研究制定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师数字素养画像。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更是明确鼓励高校将开源贡献纳入教师成果认定,作为影响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成果之一。
这些表明,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人工智能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全方位渗透和真实影响职业生涯的重要存在,人工智能未必取代教师,但必将取代不会运用人工智能的教师。(文章摘自在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