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张凯
“为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学校需构建决策-执行-应用联动体系:决策层将信息化纳入整体发展战略予以统筹;技术执行层强化需求转化、方案落地、运维保障专业能力;应用联动层,各职能部门及全体师生提升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等数字素养。”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张凯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背景下,信息化部门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更要深度研判学校核心发展任务的本质需求,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战略重点,确定信息化的发力点,实现技术赋能与学校发展在资源配置、流程再造、效能提升上的同频共振。”
可否请您介绍贵校信息化部门的组织架构及分工设置?您认为,信息化部门最主要的任务或使命有哪些?
张凯:近二十年来,信息化部门的职能随着技术的发展持续拓展,内部分工也日益细化,从早期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服务保障三大职能,拓展至安全管理、数据服务、算力建设等领域。我校信息化办公室现设综合管理办公室、网络中心、信息中心、运行服务中心、安全中心、预研与数据服务中心等,正规划增设人工智能应用推进中心,以适应AI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变革。
相应地,信息化部门的任务和使命也随着信息化发展阶段不同而不断拓展深化。发展初期以软、硬件建设为主,推动线下管理模式向线上转型;进入融合阶段后,信息化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建设学校统一的数字基座,打造支撑学校各项业务运行的新型基础设施;这一阶段通过建设通用技术平台和通用业务平台实现了各项业务和技术的标准化,依托系统集成的方式链接碎片化的服务,从技术框架、数据层、业务层实现贯通,持续提升师生数字化体验。
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业务的转型。现阶段,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部门的使命又有了新的内涵。从前,信息化部门从技术角度支撑业务发展。现在,则要依托“AI技术赋能+数据价值挖掘”双轮驱动的模式,主动引领并深度推进学校各项业务的系统性变革,助力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科研范式变革和管理服务提质。
人工智能和教育数字化浪潮下,您认为当前信息化部门的角色定位将有哪些新的变化或扩展?
张凯: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数字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信息化部门的角色更加多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技术支撑者转向技术驱动者。不再局限于满足业务提出的技术需求,而是基于对新技术发展趋势和教育规律的双重把握,主动挖掘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的融合点;以技术创新倒逼业务流程重塑;二是从系统建设者转向能力培育者。过去,学校信息化建设更侧重于单一系统的开发与运维,由信息化部门负责建设,核心是完成技术工具的从无到有;现在,应构建涵盖技术、数据、业务、用户的数字化生态,通过低代码平台,让每个业务主体自身具备一定的系统建设、数据分析、智能体开发能力,并激发业务人员数据利用的积极性,进而共同构建教育数字化生态。三是从需求执行者转向战略协同者。信息化部门以往多是被动承接业务部门的具体需求,如今需要深度融入学校发展战略,从数字化视角参与顶层设计;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技术落地路线,通过数据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撑,成为连接技术与目标的桥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把握度,技术应用要与业务发展相匹配,注重实效而非盲目追赶技术潮流。
在当前的信息化机制中,您认为存在哪些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难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得到解决?
张凯:大部分高校在信息化项目管理方面已实现统筹,但跨部门协同的深度仍有提升空间。技术建设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需求对接还需打通最后一公里,部门数据壁垒导致的信息孤岛使技术赋能难以形成整体性效应。
具体而言,业务上,需加强各条线、领域相关部门的联动沟通,凝聚共识;技术上,从开发规范、管理制度、安全机制、技术平台、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好统筹,推动均衡发展,这样信息化工作才能呈现更蓬勃的发展态势。(文章摘自中国教育网络)